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日成
“oh my god!”“amazing!”“I like this!”……
2月23日上午,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保定自然博物馆”)迎来3位特殊的游客,随着参观的深入,眼前的展品让她们不断发出赞叹的声音。邀请她们前来参观的,正是该馆的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赵祺。
木村由莉在保定自然博物馆参观游览。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日成 摄
保定自然博物馆由保定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共建,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自2024年1月3日开馆以来,该馆已接待游客170余万人次,今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32400余人次,其中市域外游客达23500余人次、占比72.5%,成为保定的城市新IP。
“早在十几年前,我和木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认识了,后来我们就一直有联系,这次她来我们研究所访问,她知道我们在保定的新馆开馆后,特地带着自己的两个博士生过来参观。”赵祺说。
航拍保定自然博物馆。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日成 摄
赵祺说到的木村,是日本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木村由莉。“这是我第一次来这个博物馆,这里有这么多的标本,它的展陈也很合理。这是一个神奇的博物馆,你进入的每一个部分,都会遇到迷人的动物标本。”木村由莉说。
“我们博物馆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从鱼到人整个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我觉得它是在这个方面国内展示最好的一个博物馆。”赵祺说,依托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这一全世界最大的古脊椎动物研究机构,“可以说我们博物馆的展陈以及其背后的科研力量,我觉得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顶尖的。”
保定自然博物馆展陈的董氏中华猛龙标本。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日成 摄
“这里展出了很多非常珍贵的鱼类化石,还有我们研究所里一件最为珍贵的标本,董氏中华猛龙的正型标本,它是全世界唯一的中华猛龙的骨架标本。”赵祺说,保定自然博物馆是亚洲最大的专题类自然博物馆,它的很多标本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双方能够共建这一博物馆,堪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典范之作。
2021年6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与保定市政府签署协议,双方共建保定自然博物馆。从2023年7月开始,赵祺开始了北京和保定的两地工作与生活。
赵祺带领工作人员开展科普活动。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日成 摄
赵祺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一名研究恐龙的研究人员,同时也是保定自然博物馆的学术副馆长。带领木村由莉参观完保定自然博物馆的常设展厅,他们又来到了保定自然博物馆的另一个“明星版块”——科学公益讲堂的现场。
2月23日下午,保定自然博物馆邀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史静耸以《冷血传奇:蛇类那些不为人知的“冷知识”》为题,带领现场近400名观众走进蛇类的世界,解开关于蛇的诸多谜团。
保定自然博物馆邀请中国科学院专家开展科学公益讲堂。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日成 摄
蛇是什么时候出现在地球上的?我国有哪些特有、珍稀的蛇类资源?世界上真的存在毒蛇遍布的神奇岛屿吗?被蛇咬了怎么办……史静耸从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切入,讲述他和蛇的故事。
在座位席的后半部分,来自保师附校东湖校区的张博凯正认真听着讲座,认真记录报告的每一个知识点。作为科学公益讲堂的忠实听众,他基本期期不落。
“在生活中或者学校里,我们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么多科学家和研究员,正好这个博物馆就在我们家附近,让我们有机会在保定就能听到这么精彩的报告,一年下来孩子收获很多。”张博凯的妈妈赵东雪说。
赵祺(右一)在科学公益讲堂现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日成 摄
“我们的科学公益讲堂每两周一次,这已经是第37期了,我们坚持下来了,这种科学公益讲堂我觉得在北京都是不多见的,另外我们还有带领孩子做标本等科普活动。”赵祺说,今年保定自然博物馆将做好科普进校园的活动,把古脊椎动物学的系列课程带到保定的一些乡镇学校。
“希望让保定的小朋友能够享受到跟北京一样的科普资源,更希望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保定能够走出一批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小朋友,加入我们的科研队伍当中来。”赵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