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辉 | 母亲爱听戏
来源: 保定晚报  
2025-08-07 09:24:48
分享:

  母亲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家境贫寒,没上过一天学,没读过一本书,但她的脑子里却积累了丰富的戏曲文化知识。

  我退休以后经常开车拉着母亲到保定周围各县城游玩。因为我很喜欢评剧,在路上就打开车载音响,放起了评剧《夺印》选段。一段还没唱完,母亲轻声说:“这是魏荣元唱的。”当时我一惊,接着又放了一段,母亲又说:“这是马泰唱的。”我不解地问:“您知道这是哪出戏吗?”母亲微微一笑:“评剧《夺印》。”我继续问:“《杨三姐告状》是谁主演的?”母亲稍加思索:“赵丽蓉扮演的杨三姐她妈,谷文月扮演的杨三姐。”母亲神色淡然,对答如流。我佩服得说不出话,也很好奇母亲是怎么知道这些戏曲剧目和名家的。

  后来在我的追问下,母亲逐渐说出了原委。她说她特别喜欢看戏,我们村早年成立了评剧团,每逢冬季都要排练,过年连续演出10多天,演员都是村里的淳朴农民。剧团的演出母亲场场不落地看,周围村里有演戏的,无论白天劳动多么累,只要听说了,到了晚上她甚至抱着孩子跑个十里八里也要去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间路况十分糟糕,全是土路、小道,坑坑洼洼,沟沟坎坎,而且没有照明,母亲深一脚浅一脚,摔倒了爬起来,看完戏回到家,鞋上、身上、脸上都是一层土,就像个土人。只要是北方的剧种,京剧、评剧、老调、丝弦、哈哈腔、河北梆子等,母亲都喜欢,其中对评剧格外钟情。

  母亲通过听收音机熟悉了许多戏曲名家的唱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家买了台交流电的收音机,那时经常播放中国评剧院的优秀作品。母亲回到家就打开收音机,一边操持着繁重的家务,一边欣赏着高水平的演唱,有时候还能收听整场剧目。所以,母亲不仅知道著名的评剧演员的名字,如小白玉霜、新凤霞、马泰、魏荣元等,还熟知他们的代表作,如《刘巧儿》《芦荡火种》《金沙江畔》《夺印》《向阳商店》等,每部戏的剧情她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

  母亲就像说评书一样意味深长地回忆起她喜爱戏曲的过往,娓娓道来,听得我心悦诚服。

  母亲的晚年生活很幸福,儿女们也十分孝顺,所以,她老人家把自己的活动安排得有条不紊,无论走到哪里,收音机从来不离手,听戏的习惯保持了一生。自从有了电视,她对戏曲更是着迷,锁定戏曲频道,尽情享受看戏的乐趣。

  有一天,我在家用DVD看老电影,母亲随口问了一句:“有演戏的吗?”我的回答让母亲很失望,因为我只有故事片和战斗片的老电影。

  为了满足母亲的需求,我专门跑了几家商铺,买了几张现代戏的影碟。回到家,母亲又说:“没有老戏吗?”我眼前一亮:“那些古装戏你能看懂?”母亲张口就说:“《杜十娘》《白蛇传》《打金枝》,我都爱看。”

  母亲的事就是头等大事。不几天,我买了几十部传统评剧的影碟。当我把影碟目录从头至尾念给母亲:《秦香莲》《乾坤带》《狸猫换太子》《凤还巢》《蝴蝶杯》《玉堂春》《牛郎织女》《回杯记》……母亲听着熟悉的曲目,脸上泛起了笑容,并拿起影碟兴奋地欣赏着封面剧情。

  我陪着母亲放影碟看戏,此时她已经80多岁了,但依然头脑清晰,身体健康,记忆力很强,对现代戏有所了解,对传统曲目更是百看不厌,能把每部戏的故事情节概括得十分形象。

  母亲会一边看戏一边向我介绍剧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母亲虽然没有文化,讲起故事来却是口若悬河,把剧中情节讲得跌宕起伏,环环相扣。

  本来我对穿着老戏装的传统戏曲不感兴趣,觉得剧情发展慢,道白有时候还听不懂,通过陪着母亲看戏,听着母亲的解说,我也渐渐入戏了,越来越能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知道了不同装扮造型、不同时期的配饰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就这一身身复杂的行头,就足够我研究一阵子了。这也令我常常为传统戏曲始终保持着强劲的艺术生命力而生发感慨。

  2021年,93岁的母亲离开了我们,悲痛之余,思念母亲时我常会提起她一生对戏曲的执着热爱。戏曲文化滋养和丰富了母亲的人生,她的善良厚道、真诚待人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关键词
文苑 母亲
责任编辑:马书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