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 | 刘文菊:把论文写在燕赵大地的“最美”师者
来源: 长城网  马晨辉 王亮
2025-09-17 08:36:56
分享:

  刘文菊与学生进行科研交流。河北农业大学 供图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马晨辉 马书广 通讯员 王亮

  “只有把咱们的农田护好了,庄稼才能长得壮,饭碗才能端得稳。”在河北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刘文菊教授常对学生说这样一句话。三十多年来,她从青涩学子成长为科教尖兵,始终扎根燕赵大地,用学识滋养桃李,用科技守护沃土,以实际行动践行时代担当。

  1990年,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刘文菊考入河北农业大学。亲眼见证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目睹土壤污染对农业的制约,她暗下决心“要用知识改变家乡农业面貌。”为此,她先后赴中国科学院、英国多所高校深造,师从行业泰斗深耕土壤修复领域。学成之际,面对多方邀约,她毅然选择回到母校:“我的根在河北,这里的土地更需要我。”

  刘文菊正在研究甜瓜土壤障碍。河北农业大学 供图

  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刘文菊是学生眼中的“引路人”。三十年坚守教学一线,她主讲的《环境生物学》等课程总是座无虚席。为了让抽象的理论接地气,她把河北矿区污染治理、华北平原盐渍化改良等真实案例搬进课堂,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实地调研。

  “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学生怎么为家乡办实事。”在刘文菊的指导下,学生团队多次在“挑战杯”等赛事中获奖,100多名毕业生扎根基层成为农业环保骨干。

  面对华北平原土壤污染难题,刘文菊化身攻坚克难的“实干家”。为摸清污染底数,她带领团队顶着烈日、踩着泥泞,走遍河北典型污染区域,采集分析样本上万份。针对传统修复技术成本高、易反弹的问题,她大胆创新,在麦玉轮作区研发出“五位一体”净土洁食技术,在水稻产区创建多维度阻控砷累积新模式。经过上千次试验,这套技术终于落地见效——近三年累计推广53.1万亩,耕地安全利用率100%,为农户减少损失2.86亿元。

  刘文菊正在研究盐碱地微生物改良。河北农业大学 供图

  “科研不能锁在实验室里,要变成农民能用的好技术。”这是刘文菊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年她都要跑多个县,举办技术培训班十几场,手把手教农民科学修复土壤。针对滨海盐碱地“种啥都不长”的难题,2024年她带领团队研发出“四位一体”土壤调理剂,在黄骅、沧县的示范田里,施用新技术的小麦亩产提高23.2%,玉米增产21.5%。看到农户丰收的笑脸,她比谁都高兴:“这比发表多少论文都值!”

  今,刘文菊团队的多项专利已成功转化,与省内多家企业合作建成生物炭生产、污染修复等生产线,带动形成微生物肥料产业集群。

  从实验室到田野间,从讲台到乡村里,刘文菊用三十载坚守诠释着“四有”好老师的真谛。她把对家乡的感恩化作奋进的动力,在科教兴农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成为燕赵大地“双争”活动中最动人的风景。正如她所说:“只要能为河北农业发展出一份力,能守护好这片热土,再苦再累都值得!”

关键词
农大 论文
责任编辑:马晨辉
TOP